关闭
没想到浙江人对香港的影响,这么大!
发表时间 :
2023-06-29
访问量 :
414
来源 :
Anson
分享 :



我自小听的是吴侬软语,生在小桥流水人家。


江南水乡,亭台楼榭,杏花春雨,青砖黛瓦,勾勒出了我的家乡——一座江南小镇的大致模样。


自拍的我的家乡


身为浙江人,我从小就知道香港和浙江的渊源很深:


我们当地有包玉刚图书馆、邵逸夫医院,浙江大学里有田家炳楼、蒙民伟楼、周亦卿楼。


这些建筑,都是受祖籍浙江的香港实业家捐助而建。


事业有成的实业家不忘家乡沃土,奉献开拓的精神代代相传。


我感恩于报恩桑梓的前辈,也对香港心生向往。





来了香港,发现香港许多名字带着浓浓浙江情结的学校。


像是苏浙公学、宁波公学、宁波第二中学等等。


苏浙公学


其实这些中学是由苏浙旅港同乡会和宁波旅港同乡会创办的。


在香港白手起家的浙江人积累了财富,不仅仅投资设厂,还开办学校,福泽后辈。


将“学贯中西”、“爱国爱港”的宗旨润泽香江。


如今,浙江人的后代都已经在香港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

香港特区一共也就五任特首,祖籍浙江的就占了两位。



董建华,祖籍浙江舟山,出生于上海。


林郑月娥的父亲从舟山来香港定居;


而她,从湾仔洛克道的唐楼起步,一步步登上了香港特区第四任特首的位置。


 林郑月娥与董建华


来到香港求学之后,同学、同事和朋友之间,也都少不了浙江人的身影。


每次见到老乡,他们总问我,为什么你会来香港。我自然明白这背后的深意。


地处长三角的家乡,经济发达,民风和谐,气候养人。


如果要去大城市打拼,上海、杭州又近又方便,周末还可以回家;


如果留守老家,凭借本地户口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,承欢膝下,赛过二十四孝。


所以,我为什么要来香港?


我想,因为我喜欢一个人在外闯荡的感觉。


没有依靠,没有羁绊,虽然有时会很累,但结出的果实也是最甜的。


自拍的家乡


我从十八岁起离开家乡,离开浙江,远赴外地求学。


我的同学则绝大多数徘徊在长三角,毕业后回到家乡,许多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

跟我的同学相比,我无车无房,清静一人,走南闯北才是我的写照:


大学在北国,我在什刹海滑冰,在香山流连红叶,在渤海之滨踏浪,还在东北吃冻梨,欣赏雾凇;


硕士在香港,我从零起步学习粤语,在西贡划船,在浅水湾泳滩游泳,在迪士尼坐过山车,在湾仔目睹奥运冠军访港……


我觉得我幸福极了,大江南北的好风光,我都尽收眼底。


请容我改几句诗来形容自己:


“羁鸟别旧林,池鱼离故渊,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”


于是,我决定撑着小舟继续游荡,无论是浩瀚苦海,还是万顷碧波,我都无悔。


自拍的家乡





回想过往,我在香港遇到的第一个浙江人,是给我当头一棒的老乡。


初来港时,我加入了一些同乡会,有幸认识了一位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老乡。


一次,他邀请我吃饭,是在一间颇有氛围、价格颇贵的中餐厅。


我们落座后,大致寒暄了一下。随即,他主动问我本科学校、在香港读研的学校和专业。


我一五一十地对他说了。他又问我以后就业的目标,包括行业、工种和公司这些。


我那时刚刚来港,学校都还没有熟悉,对就业更是毫无认知。


不过我一直听说香港最多金的行业是三类:金融、法律和医疗。


做律师和医生需要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资格,与我无缘。


金融也需要知识和经验,但是里头工种多、面也广。


再加上我读的是相关专业,做过相关实习,可能我以后能分得一杯羹。


于是我就说,我想要以后投身香港的金融行业。不料,他听后脱口而出:“你不可能。”


我完完全全被这回答给惊到了,以至于我完全没想好要作何回应。


我担心自己失态,保持着很僵硬的微笑,内心既沮丧又难堪。


他接着作了些解释,大概是我的本科院校在香港没有名气、实习经验也不丰富,所以进入金融业真的没戏。


那顿饭,我已忘记我们吃了什么,和我是怎么吃完的了。


我只记得,吃完之后我们下楼,他邀我同路回家。


我拒绝了,借口“还有点东西要买,所以要再逛逛街”。


其实我什么也不想买,我只想走在大街上一个人冷静一会儿。


免得泪涟涟的样子,在老乡面前惹了笑话。



夜晚的旺角,行人如织,络绎不绝。


我沿着弥敦道走着,突然抬头发现有一个巴士站,站牌上写的其中一条线路,直达我当时租住的地方。


很快车就来了,我机械地拍了八达通,迈着沉重的脚步爬上了二楼车厢。


二楼人很少,我倚靠着车窗,耳畔不断回响着“事业有成的老乡”的言语。


夜幕下,路灯把马路照得金黄。


我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刷刷刷地倒退,眼里的泪水终究没有忍住,悄悄地流了下来。


我坐在巴士上,无声地泪流。


巴士驾驶得飞快,我发觉香港的夜景好璀璨,但我的前路又很黯淡。



那夜,我的眼眶里有过无助,也有愤恨,但更多的是勇敢和坚定。


视线被泪水模糊的时候,心境却愈发得清晰和明朗。


从那天起,我决定,说什么我都不离开香港,我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

转眼,这个诺言,已经许下了四年。


花开花落,我留在了香港打拼,自食其力。





初来香港的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老乡是我当时的同学。


我们俩是同专业的,所以刚开始在香港的生活就是主打一个“互相扶持”。


他第一次租房,我就去陪他看房,用刚掌握的粤语的只言片语和业主交流。


我第一次去体育馆,他教我怎么借器材怎么预定时间,还帮我上课占座。


刚来香港,恰逢中秋佳节,我们格外想念故乡的鲜肉月饼。


但香港流行的是流心奶黄或者冰皮月饼,几乎找不到鲜肉月饼。


眼看中秋节快到了,我们都还没有买到一个鲜肉月饼……


后来,我听说小红书很多人在用,于是我立即下载小红书,一搜就发现有人在香港岛的上环买到了冰冻的鲜肉月饼!


我闻讯立马告诉了他,我们背上包就直冲上环的干诺道。


那是一家南货店,店里摆满了江浙沪的各类熟食、小吃和食材,很多在香港从未看到过。


我们一问店员才知道,冰冻的鲜肉月饼太抢手了,已经卖完了。


于是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,买了好多暌违已久的家乡食物。


什么东坡肉、糯米烧麦、鲜肉千张包、狮子头,满满一大袋,回到出租房里煮来吃。


那个中秋节,虽然没有吃上鲜肉月饼,但是却格外愉快。


鲜肉月饼


不久以后,我们毕了业。他回了老家,我留在香港打拼。


分别的那天,我去机场送行,我们聊了好久,依依惜别在“離港”的大字前。


如今,他已经成了家,我们的联系变得很少。


当初每天下课一起吃饭的两个人,已经变成了彼此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。


明月皎洁,又一个中秋节到了。


我从烤箱里拿出烤好的鲜肉月饼,一咬下去,就想起了我们俩当初傻傻的模样。


我安慰自己,人世间就是这样的,人事倥偬,渐渐地走远了,也是常有的。


只是当初我们互相激励,抱团取暖的样子,现在想来也还是心头一暖。





2021年的时候,修复版的经典影片《花样年华》在香港重映。



我跑去现场观摩,里面有一幕,苏丽珍家里萦绕着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。


仔细一听,竟然是我在老家时,妈妈最喜欢的越剧著名小生陆锦花的陆派唱腔。


唱的是《情探》中最后一折“活捉”里的经典唱段:


“说不尽,水晶帘下,脂香粉媚;常学那,风流张敞,巧画娥眉。”


陆锦花的声音字字送听——


“星光灿,月华浓,梧桐弄影;这前尘,如春梦,不可追寻。”


我百感交集。


越剧情探 剧照 左:傅全香 右:陆锦花


《花样年华》是二十多年前拍摄的电影了,讲述的又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。


乡音未改,乡情不减,令我幡然醒悟,原来在香港,每个时代都有浙江的声音。



*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,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,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(ID:ExperiencehkGPQ)。



-END-

●    ●



/本 文 作 者/

Anson

明天自有明天忧


一站式专才优才服务

香港

香港体验官成立2年半啦!

经过时间的沉淀,

这里已经聚集了5万港漂

成为在港小伙伴分享生活见闻的根据地,

也成了内地小伙伴了解真实香港的窗口!



最近,有很多非香港地区粉丝前来咨询,

其中不少都计划以后要到香港定居!


为了帮助大家快速来港,

我们也请了一位专家给大家答疑解惑,

并且提供一站式的优才专才申请服务!



邓老师不仅手把手带你

闯关香港优才专才,get香港身份!

还帮你快速融入香港!

比如来港后找对口好工作,

加入优才专才社群,

结识行业相关大佬,

参加香港重要活动和协会,

实现破圈社交和资源互助,

邓老师都可以帮你!


扫下方二维码添加邓老师微信咨询↓

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

与更多人分享

在后台回复“投稿”获取投稿要求


投稿加入读者群

请联系@Ro_salie

乡音未改,乡情不减

????????????

参与讨论
登录
后参与讨论
提交评论